HJ 681-2013 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
ID: |
05D55E0F973D46D1A0339FCFB5DB45D4 |
文件大小(MB): |
0.16 |
页数: |
6 |
文件格式: |
|
日期: |
2013-12-2 |
购买: |
文本摘录(文本识别可能有误,但文件阅览显示及打印正常,pdf文件可进行文字搜索定位):
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Electromagnetic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method,for AC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on trial),(发布稿),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HJ 681—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保护标准,2013-11-22 发布 2014-01-01 实施,环 境 保 护 部发 布,i,目次,前 言 ii,1 适用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监测技术要求 .1,5 质量保证 ..3,ii,前 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保护环境,保障人体健康,规范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制定本标准,本标准规定了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的内容、方法等技术要求,本标准为首次发布,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科技标准司、辐射源安全监管司组织制订,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环境保护部辐射环境监测技术中心,本标准环境保护部2013 年11 月22 日批准,本标准自2014 年1 月1 日起实施,本标准由环境保护部解释,1,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1 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交流输变电工程产生的工频电场、工频磁场的监测方法,本标准适用于110kV 及以上电压等级的交流输变电工程。其他电压等级的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可参照本标准执行,2 规范性引用文件,本标准内容引用了下列文件中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有效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T 2900.1 电工术语 基本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交流输变电工程 AC electric power transmission and distribution project,由交流电压供电的,将电能的特性(主要指电压)进行变换并从电能供应地输送至电能需求地的工,程,包括输电线路和变电站(或开关站、串补站),3.2 工频电场 power frequency electric field,电量随时间作50Hz 周期变化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度量工频电场强度的物理量为电场强度,其单位,为伏特每米(V/m),工程上常用千伏每米(kV/m),3.3 工频磁场 power frequency magnetic field,随时间作50Hz 周期变化的电流产生的磁场。度量工频磁场强度的物理量可以用磁感应强度或磁场,强度,其单位分别为特斯拉(T)和安培每米(A/m),工程上磁感应强度单位常用微特斯拉(μT),4 监测技术要求,4.1 监测因子,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的监测因子为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指标分别为工频电场强度和工频,磁感应强度(或磁场强度),4.2 监测仪器,工频电场和磁场的监测应使用专用的探头或工频电场、磁场监测仪器。工频电场监测仪器和工频磁,场监测仪器可以是单独的探头,也可以是将两者合成的仪器,2,工频电场和磁场监测仪器的探头可为一维或三维。一维探头一次只能监测空间某点一个方向的电场,或磁场强度;三维探头可以同时测出空间某一点三个相互垂直方向(X、Y、Z)的电场、磁场强度分量,探头通过光纤与主机(手持机)连接时,光纤长度不应小于2.5m。监测仪器应用电池供电,工频电场监测仪器探头支架应采用不易受潮的非导电材质,监测仪器的监测结果应选用仪器的方均根值读数,方均根值参见GB/T 2900.1,4.3 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应符合仪器的使用要求。监测工作应在无雨、无雾、无雪的天气下进行。监测时环境湿度,应在80%以下,避免监测仪器支架泄漏电流等影响,4.4 监测方法,监测点应选择在地势平坦、远离树木且没有其他电力线路、通信线路及广播线路的空地上,监测仪器的探头应架设在地面(或立足平面)上方1.5m 高度处。也可根据需要在其他高度监测,并在监测报告中注明,监测工频电场时,监测人员与监测仪器探头的距离应不小于2.5m。监测仪器探头与固定物体的距,离应不小于1m,监测工频磁场时,监测探头可以用一个小的电介质手柄支撑,并可由监测人员手持。采用一维探头,监测工频磁场时,应调整探头使其位置在监测最大值的方向,4.5 监测布点,4.5.1 架空输电线路,断面监测路径应选择在以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的横截面方向上,如图1 所示。单回输电线路,应以弧垂最低位置处中相导线对地投影点为起点,同塔多回输电线路应以弧垂最低位置处档距对应两杆,塔中央连线对地投影为起点,监测点应均匀分布在边相导线两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对于挂线方式以杆塔,对称排列的输电线路,只需在杆塔一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一般为5m,顺序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 处为止。在测量最大值时,两相邻监测点的距离应不大于1m,除在线路横断面监测外,也可在线路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与线路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图 1 架空输电线路下方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监测布点图,4.5.2 地下输电电缆,横截面,导线弧垂最低位置,监测路径 监测路径,杆塔 杆塔,3,断面监测路径是以地下输电电缆线路中心正上方的地面为起点,沿垂直于线路方向进行,监测点间,距为1m,顺序测至电缆管廊两侧边缘各外延5m 处为止。对于以电缆管廊中心对称排列的地下输电电,缆,只需在管廊一侧的横断面方向上布置监测点,除在电缆横断面监测外,也可在线路其他位置监测,应记录监测点与电缆管廊的相对位置关系以及,周围的环境情况,4.5.3 变电站(开关站、……
……